管理机构 / Regulatory authority

山西财贸职业学院:引他山之石,借他人经验,谋发展之策

——山西财贸职业学院段文美院长一行赴四川考察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6-25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职教二十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双高计划”,推动学院办学尽快实现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的关键转变,6月16-18日,院长段文美、副院长富伯亭带领教务处、科研与质量监控中心、财务处、学院办公室及教学系部负责人一行12人组成调研组,奔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院校和四川灯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用友集团新道科技公司2家行业高端知名企业,围绕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主题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四川省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发展经验

根据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四川省职业院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批一流课程教材、一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流专业教学资源库、一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和示范性项目,实施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探索建立了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构建了分类清晰、名称统一、科学规范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等,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山西财贸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办学定位清晰,办学目标明确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同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两校办学定位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创建于1963年,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财经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牵头单位,四川省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四川省财政系统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四川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该校多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第一名,并于2017、2018年成功举办了两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校建设发展迎来了第三次跨越。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财经商贸类技能考试全省统考组考院校、西部会计职称考试阅卷基地。近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首批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先进职工之家”“四川省工会财务工作竞赛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曾连续两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1998年加挂“四川省工艺美术学校”牌子,2001年在全省首批升格高职学院。建校60余年来,该校始终秉承“明德强技、行健精艺”的校训,弘扬“负重自强、永争一流”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上进”的校风,累计培养各类建设人才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四川乃至全国轻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该校注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绿色课堂和绿色课程,开发绿色轻工专业教学资源和项目,进行绿色轻工技术服务,建设绿色轻工文化,引领和促进绿色轻工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绿色轻工办学特色。



(二)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都形成了与四川省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在专业布局上,大力发展“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专业,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学前托育、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等领域紧缺专业建设。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秉承“理财至诚 精业致能”的校训精神,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财经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为使命,坚持扎根财经沃土,坚持服务行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追求进取、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坚持差异化、特色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发展,先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7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财经人才。目前,学校建有大数据与会计、金融科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4大专业群,设有大数据技术、财税大数据应用、政府采购管理、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科技应用、财富管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审计、会计信息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专业,被誉为“四川财政战线的黄埔军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和四川省重大战略。从2015年底先后对口帮扶甘孜州新龙县、丹巴县,四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498万元、组织党员扶贫捐款8万余元,为两县组织脱贫带头人、文秘财务、电子商务等专题共18期近千人次的培训,开班25期农民夜校培训,还承办了省经信厅组织的10期1000人次的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捐建的新龙县博美乡红太阳中心幼儿园成为甘孜藏区标准化幼儿园,设立的助学基金资助了30余人读书,帮助新龙、丹巴和开江县完成旅游产业、教育发展规划。学院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优势传统专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专业群。对接成都自贸区、新航空港经济区、天府新区等国家重点工程,紧扣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与全域旅游发展需求打造文旅融合专业群,与都江堰市政府、清华大学电子商务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建立“教育+实训+双创+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助力都江堰成功申报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目前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德国萨尔州技术与经济大学和日本千代田国际语学院开展合作,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该校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校留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者、传播该校深厚的绿色轻工专业技术。



(三)立足学院办学特色,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立足财经办学特色,借力进课程、进活动、进实践的“三进”,凸显“诚信”,强化“廉洁”,追求“匠心”,注重“人文”,共筑“诚”之魂、同镶“信”之本、传递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财经文化建设,形成了实践育人、合作育人、诚信育人的“三维共育”的培育模式和三融合课程体系、“渗透式”文化平台、“体验式”实践熏陶、“第三方”合力育人、“多元化”诚信评价的“五位一体”的培育体系,着力打造院校推崇的一流财经教育、行业认可的一流校企合作、社会信赖的一流财经培训、教工舒心的一流事业平台、学生满意的一流财经文化的“五个一流远景”。



(四)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产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与浪潮软件、成都金税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比如成都金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自2012年开始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从初期的磨合到现在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双方已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并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于2017年4月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共同成立产学研研究院并开展一系列产教融合合作项目,同年7月,“四川财经· 成都金税”产学研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完成了签约仪式。校企双方通过高密度的沟通机制推动工作开展。工作依托产学研平台,学院对外可面向社会承接企业、行业及其它机构委托的项目、课题,实现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对内可借助企业在财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为学院的大数据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建立学院+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上提供支撑;也为促进高水平的财税大数据师资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支撑。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四川中小企业需求,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第一个成立“职业经理人学院”,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百户企业深度合作计划”,先后与1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牵头成立四川轻工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省白酒产教联盟,与相关地方政府、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合作,建设“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邛酒学院”“永发印刷学院”“翰海博雅培训学院”“都江堰旅游研究发展中心”“酒类研究所”“四川雅纸文化研究所”“四川省印刷品包装质量检测监督中心实验室”“酒文化博物馆”“古法造纸博物馆”等二级学院和研究所(中心)等,其中金山HP成都大数据创新应用基地、四川工商—食研院产教融合食品饮料检测中心是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五)增大系部办学自主权,采用灵活的人才引进策略,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

两所学校教师的教师人数、学历水平、职称层次等普遍较高。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47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28.16%,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占87.6%,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60.41%。学校师资队伍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高校名辅导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多名专业带头人。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生10500余人,教职工620余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34人)。入选各级各类专家库的教师57人,参加省级以上行业协会并在其中任职的教师59人。遴选了32名知名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专家教授。该校实施“百名优秀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在四川高职院校率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2名教师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荣获“2020年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双师型教师)”称号,3名扶贫干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两校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的形成除了与两所学校均重视教师发展和培养、为教师制定了教师生涯发展规划外,更重要的是增大了系部二级办学单位的自主权,允许各教学单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用不同的课酬计量方式。如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对外聘教师实施“一人一策”计酬方式,单位课时不设上限,极大的增加了系部二级自主权,推动了教师主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催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助力了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的建设。



二、四川发展职业教育对山西财贸职业学校办学的启示

近年来,山西财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水平逐渐提升,特别是在教学能力竞赛、教学成果奖、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社会技能培训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但对照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山西财贸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一是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特征体现不到位。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已成为广泛共识,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山西财贸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特征体现、贯彻的不到位,仍存在学科色彩浓厚,职业特色不足的问题。 二是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学院主干专业,存在常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其他专业小而散,没有形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产业链上下衔接专业群; 三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日趋多样,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灵活多样。但山西财贸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 四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山西财贸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合作方式更多处在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的状态,受限与合作企业自身的实力及资质,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课程制定、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 五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外聘教师的聘用、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真正的行业、企业技能大师严重短缺,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此,四川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山西财贸职业学校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培优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真正把职业教育当作职业教育来办,不能以普通教育为参照系来研究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参照普通教育的体制、标准和办法,要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分开来,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把知识和技能区分开来。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既是前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落实“职教20条”的工作抓手,也是后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锚定大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作战图。当前,山西财贸职业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承接项目、任务的建设。各部门只有继续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以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承接项目、任务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层次布局结构,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聚焦能力培养关键点完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教法;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有效整合企业、院校、行业、政府各类资源,促进人才和技能供需匹配;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为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的类型教育属性和特色。

(二)对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围绕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服务一线。为此,山西财贸职业学校将面向区域或行业的重点产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聚焦“六新”要求,对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面向山西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布局,大力发展文旅融合创新、企业数字云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及现代物流、咨询服务等重大民生相关专业,按照产业链、岗位群重组专业群,通过跨界融通,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会计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牵引、3个重点专业群为助力、N个新专业为潜能的牵引环、助力环、潜能环三环联动的整体专业群布局,加快建设与山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提升专业“领跑”产业发展的能力,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三)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构建“ 岗课赛证 ” 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具有鲜明的技能教育特点,这就要求办学主体必须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岗课赛证”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岗”即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课”即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示范和标杆,“证”是行业企业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级与认可,四者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各系部应通过构建“岗课赛证”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改革,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改造提升相应专业课程的技术含量,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将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转化为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如聚焦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和工作流程,深入分析每一个典型岗位或任务的工作过程,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编写教学单元,产出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四)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按照“双高”建设要求和标准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寻求与全国有产业背景实力的领军企业深度开展合作,建设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数智财经学院、数智商学院、智创生态产业学院等三个公司化运营模式的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各办学主体在教育教学、技术创新、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为 教学科研研究基地、 、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依托教学科研研究基地 ,承接纵横向教科研任务 ,安排企业导师对教科研任务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基于教科研任务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实现真题真做。 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整合多方资源,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行业难点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加快理论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依托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设立若干教师专岗,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符合产业学院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设置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等,承担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五)代深化新时代“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学院应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进一步增加系部自主权,鼓励各系部建立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是主动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多层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是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 四是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确保专业课教师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



总之,本次调研既是梳理学院内涵建设问题的调研会,更是凝聚共识、谋划发展的一次调研会。通过调研,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新了我们的观念,加强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和高端企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师德为先、教学为基、科研为要、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内部治理为基、专业建设为要、产教融合为魂”的建设思路,不断强化“补短板、强特色、求突破、提质量”的内涵建设目标,3-5年内,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批“财贸”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学院也一定会在“提质培优”、“双高”建设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坚定有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