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构 / Regulatory authority

【征文】财校往事 (时任山西省财贸学校团委书记 翟雁冰)

发布日期:2018-12-21  浏览量:

    梁利民老师发来信息,为庆祝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华诞,作为校庆活动的一部分,院工会拟举办“为财校喝彩,为校庆争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想,学院建校以来的大事、好事、喜事不胜枚举,院档案室已一一记录在案,健在的各位校领导,德高望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各位同仁,退休或已离开学院仍时时关注学院发展的各位长者,充满活力的各位青年才俊会写出美丽动人的华章,谱写学院经历的无数辉煌。我虽然在学院生活了近11年(1982.2——1992.10),但毕竟离开曾经倾注满腔热血,无数次魂牵梦绕的校园二十六年了,岁月流逝,许多记忆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了。故,我只能将一些尚存的、模糊的、细碎的记忆,将一些熟知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由于时间紧迫,大部分已无法按时整理出来了。有疏漏的、张冠李戴的,穿越时空的,似是而非的还望大家一笑了之。
 

(一)初入财校

1982年2月6日,周六,农历正月十三日。大多数人仍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气氛中。满街闹元宵的彩灯在大雪飞舞、寒风怒号中跳动。我和宁健从财贸大楼商业厅人事处出来,怀揣着工作介绍信,背着铺盖,提着网兜,走向了太原到榆次的汽车站。揉着尚未淌出眼眶的泪水,顶着刺骨冰凉的风雪,脚步就像醉汉一样滑稽。当时的心境就像当天的天气一样,寒彻透骨。原来一腔到商业厅上班的热情,已被分配到财校当老师的介绍信浇的浑身冷透。回想起来,为了不想当老师,放弃了母校留校的选择,在同学们略有羡慕的目光中拿到了分配到商业厅工作的派遣证,转眼间已成黄粱一梦,那无数次心中描绘的人生蓝图此刻已化作一丝云烟随风而逝,这就是命吧!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到机场路口下了车。那时路口距学校4-5里左右,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风越刮越大,头上的雪仿佛老天给带了朵白云,脸上说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不断流淌。手脚已经麻木,有几次差点滑倒。道路两旁枯黄的杂草随风摇曳,不知是对这两个不速之客的欢迎还是嘲笑。偶然几声野狗的狂吠和火车飞驰而过的鸣叫声,显示着生命的跳动。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到了财校的大门口。此时学校仍在寒假期间,除了几个值班的员工,校园空旷,寂静祥和。学校仅有一个小二层办公楼(现教学楼西配楼的底下两层),有一个大礼堂兼食堂,一个四层的学生楼(教研室、教师、学生和单身职工的宿舍),南面有一个小操场,操场西面有一排平房。校门外有一幢宿舍楼。当时,学校仍在建设中,校园内呈现出基建期间特有的景色,土、石、砖、沙、水泥、钢筋诸多建材堆得到处都是。不管如何,学校初建,既来之则安之。从食堂借来了饭菜票和碗筷,在学生楼二楼安顿了住的地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听值班员工介绍,学校现有外贸班1、2班,物价1、2、3班,企管1、2、3班,学生规模约400人。在忐忑不安中,总算熬到了开学。陆续报到的还有:王兴旺、杜明汉、李志慧、郭军、周敏恭、杨正云、丁从新、白艾莉、张建忠、李肖敏。新的教师的加入,给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力量,更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财校的发展壮大,不断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曾为筹建学校付出过无数心血的教职员工,他们是学校的先驱者、奠基者,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一代一代财贸人为之不断奋斗的梦想,请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这些人当中,大都是默默无闻的人,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但正是因为有无数的平凡,才累积起了学院的繁荣和壮大。
 

(二)赴锦州进修的日子

    2月中旬,开学不久,学校派我和宁健分别去了辽宁商专和天津商学院进修。我去进修“商业计划”,宁健进修“企业管理”。
    到了商专后,我师从王光大老师。王老师50多岁,身高不到1.7米,身体稍胖。说话声音宏亮,满脸都是慈祥、亲切的笑容。一看就是位宽厚的长者。
    每天早上7点多吃过早饭后,急忙赶到教研室,在王老师他们来到前打扫完办公室,打好开水,拖完楼道。除每天听课外,课余时间帮王老师制作教学挂图、查阅备课资料。和王老师的相处中,他不仅悉心指导、倾囊教授,还将他文件柜的钥匙给了我一把,以方便我随时查资料。文件柜里是他多年来教学资料的积累,更是他多年呕心沥血的经验结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多么难能可贵。进入6月,毕业班的学生要去实习了,在王老师的争取下,我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其实自己知道肯定不称职)跟随王老师去沈阳、丹东、大连去指导实习。这是王老师和商专对我的一种照顾,想让我第一次到东北开开眼界、长长见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是我东北一行的最大收获,至今仍刻骨铭心,不敢遗忘。也是我人生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收藏、珍惜。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痛苦迷惘的时候,打开这份尘封的记忆,仍使我热血沸腾,重拾信心,使我充满了激情和动力,有了更多的勇气和胆量。
 

(三)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做班主任

    从辽宁商专进修半年后,又一次回到了学校,教务处安排讲“商业计划”课。经过一个暑假的精心备课,终于要走上讲台了,想着从一个学生要突然间变为老师,这种角色的转换,心情忐忑、寝食难安,但“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吧!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的是从未谋面的物价三班,提前10分钟就拿着教案在教室前徘徊。心中默默地背诵着已准备好而且滚瓜烂熟的开场台词,手心里已冒汗了。不料走上讲台,面对台下几十双齐刷刷聚焦的目光,心跳加速,大脑瞬间一片空白,脸上微微泛红,不敢直视台下,几秒种后,偷偷地瞟瞟讲稿,语速极快地自我介绍了一番。虽然没有卡壳,但带有浓郁的晋陕味的普通话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听的明白。这艰难的两节课不知是怎么熬下来的。面对曾精心准备的讲稿,曾准备讲的一些内容特别是准备强调的内容,仿佛和自己作对似的,总选择自然性遗忘,课后翻翻讲稿,总会懊恼一番,责怪自己该讲的没有讲出来,好在同学们与我年龄相仿,能体会到我当时的心情,能理解和宽容我当时的窘境。好久以后,当郭海燕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第一节课的开场白时,仍让人忍俊不禁。那发自内心的可爱和可笑,至今让人不敢遗忘,我感谢物价三班的同学们,是他们的善良和善意,给了我继续从教的勇气和毅力,激励和鞭策我在学校度过了近11年的美好青春时光,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往事。至今三十六年过去了,虽然大家各奔东西、天各一方,偶然的相聚中,第一次上讲台的经历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的友谊是岁月溪流中最浪漫、最真挚的浪花。那一幕幕生活的琐事,仍是我们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1982年9月初,随着新生入学,黄贵才老师找我谈话,推荐并鼓励我做财会四班的班主任,想到自己刚从学校毕业不到一年,尚且稚气未脱,能做班主任,带好一班人吗?不当班主任吧,面对黄老师的殷切之情,又怎么能忍心推脱,不敢担当呢?何况自己刚参加工作,血气方刚,面对困难就当逃兵,今后学校还敢相信自己吗?自己又如何在学校人才济济中立足呢?在矛盾和激情的交织中,接受了班主任的挑战,面对近50名从未谋面的招生档案,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家庭状况、个人简历、性格爱好,要从这档案、照片中一个个读懂无异于天方夜谭。脑海中只能淡淡地留下些模糊的印象。凭印象主观地分配宿舍,也无从考虑和照顾每个人的性格、习俗、喜好,指定宿舍长、班、团干部、学习小组也同样是主观臆断。那时候想发扬民主也不具备条件。没有人能给出主意,也没有商量的对象。刚从送走毕业班的气氛中缓过劲的师生,又投入到迎接新生的准备工作中,不允许也没有时间出现和改正少许的错误。不打无把握之仗!新生一入学,吃、喝、住都已准备好。因为家长将孩子交付给学校,交给班主任,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和亲情的移交,一份信任和感情的寄托。压力山大嘛!容不得稍许的懈怠。尽管如此,在此后的两年中,终因个人阅历浅、经验少、主观多、冷静思考少、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加之交流不够,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误会和疏漏,出现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缺憾,这也许是成长中应付出的代价吧!
    由于自己未考虑到生活委员管理班费的风险,导致生活委员上街时将班费全部丢失。虽经同学们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摊了丢失班费的损失。但自己考虑不周,对班费如何管理措施不当,给同学们尤其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自责的煎熬很长时间伴随着我。自己也是刚从学校毕业,家在农村,家境也不富裕,自己又无积蓄,也无力承担这部分损失呀,此后,生活委员在多次劝说无效后,也因此选择了休学。过后常想,如果那时候自己经济条件要好点,能承担并弥补出现的意外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此情况,但人生的路是没有如果的。
    不久,评比助学金时也出现了许多插曲。班内困难的学生多,评比时矛盾也多。个别学生在评比助学金时努力的劲头不亚于高考时的韧劲和冲击力,自己的劝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最终个别同学的执拗、执着,使自己在这场拔河中败下阵来,但评比过程使自己更认清了一些人和事,懂得了“取”与“舍”的涵义,对某些人和事有了新的认识。那种初见如相识的感觉再也没有过,也注定了以后若干年相处、相交中的君子风范。财会四班是个优秀的集体,也是唯一两年连续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的班。但优秀的集体也难以掩盖人性的多样性。
 

(四)教研室的老师们

    李学成老师是教研室主任。这个四川籍老师来到北方后不太适应太原干旱多尘的气候,加之长时间讲课,患了严重的慢性咽炎。进城看病又不太方便,吃了医务室的药又没什么效果,听人说,用酒精兑水经常喷嗓子能够缓解。于是时常从医务室要点酒精。最终,李老师因思乡调回四川了。
    水佑芳老师是宁波人,这个南方人长期坚持用冷水洗澡,身体非常强壮。刚过七十的水老师不幸患了胃癌,在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我带上妻女去病房探视。水老师挺起已经虚弱的身体说,小翟,谢谢你们的关心。人活七十古来稀,我没有什么遗憾的。据说水老师临终给家属交待的是,我们国家仍很穷,学校经费很紧张,我住院期间花了国家好多钱,给学校和同志们添了很多麻烦。我走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水老师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师生永远怀念和尊敬。
    欧阳明哲老师是吉林人,除了讲课外,最具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喜欢喝酒。记得在一个星期六的中午约12点40左右,班里的学生找我,说欧阳老师到宿舍把他们的收音机给没收了。后来我只好硬着头皮到欧阳老师家去诚恳地做了番检讨,我没有管好学生,给欧阳老师添麻烦了,并保证今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欧阳老师反复告诫我,学生收音机放的全是邓丽君等港台的靡靡之音,小心学生们中毒,让资产阶级思想给腐蚀了,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教育。总算把学生的收音机要回来了。80年代中期,我国刚搞改革开放,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歌声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对多年来没有听到过清新、舒缓、抒情歌曲的青少年确实冲击是够大的。那时许多问题谁也说不清楚,欧阳老师的担心又何足为奇,不无道理呢?
    卢贻澄老师是上海人,精明、强干,皮肤稍黑,但健硕、精神、头发梳得油光发亮。据说,卢老师给新生上课作自我介绍时说,我叫卢贻澄,许多人不认识这几个字,往往会念成“户台登”,教室当然是一片笑声,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会缩短许多,但户台登的名字也就传播开了。
    卢老师主讲珠算课,耐心细致,经常手把手地教学生练习珠算。卢老师曾做过“会统班”的班主任。在卢老师的悉心调教下,会统班的学生成为学校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后,都显得活泼、亮丽、欢快。不论是羡慕或嫉妒或轻蔑,在师生中都称“会统班”为“统会班”。
 

(五)学校的业余生活

    财校位置偏僻,生活条件也就非常艰苦。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除了女士外,几乎都吃不饱。一天两顿粗粮,对于晋南人来说,实在苦不堪言。经常晚上备完课后,饿的睡不着觉。有次,梁德卿老师(时任学生科长)下午课余活动时间到单身宿舍走访,问起大家的生活,我直言不讳说了说细粮少,饭菜有点差的话,梁德卿当时很不高兴,给我们讲了他在雁北时生活条件的艰苦艰辛,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吃苦耐劳。从他的教诲中,我真心体会到了说实话、讲真话需要的勇气。但要改正“这一毛病”谈何容易。就是离开学校多年后,同事们的评价还是优点:实在、认真;缺点:太实在、太认真。在领导眼中仍是“书生气太重”。可想而知,年轻时,做教师时那股“倔”“犟”劲,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那种血气方刚书生意气的形象了。那时候的单身生活既是苦涩的,又是快乐的。但业余生活却异常单调。除了打打篮球、排球、乒乓球外,鲜有其他活动。
    八十年代学校的业余生活枯燥、单调、乏味。教工们自发地成立了业余篮球队,除了下雪、下雨外,几乎每天中午1点钟或是下午4:30都与学生队有篮球比赛。充沛的精力、体力在篮球场上挥洒着、撞击着。这只业余篮球队还利用假期、周末及下午活动时间自发到校外参加各种友谊比赛。交通工具是每人或每两人一辆自行车。服装、水自备,先后与药校、林校、教育学院、交校、计统学校、粮校、机场、商干校、市财校、财专、武警学校、山大教工、省建四公司、省百货、五交化公司等进行过多次友谊赛,正是这样一只自发的队伍,奠定了学校教工篮球队的基础,在前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参加省商业厅直属机关单位组织的系统职工篮球赛中,独占鳌头、雄踞冠军。通过一系列的友谊比赛,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而且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六)也谈“为人师表”

    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要求做老师的要“为人师表”。师者,指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或者指学习的榜样,或指掌握了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师表:指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以上的师或师表都是一种泛指。教师是专门在学校从事教育,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一种职业或人员,学校是一个平台或场所,专门教授、传播、解惑知识技艺,教书育人。对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员,除了具有专门的知识技术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素质、境界,这是社会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要求,也是对从教人员的一种行为规范。但这一要求的前提是全社会对教师都有一种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能够使教师在不断的教与学中提高和升华自己,从而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也许他只在你青春的烈焰中添过一束柴草,在你生活的海洋中注入过点滴的水珠,在你职场的林海中添加过一撮泥土,请你不要感恩,不要挂怀,这是他的职业;也许你曾对他寄予亲情般的厚望,对他持有梦幻般的幻觉,对他抱有崇拜般的企盼;请你不要太多抱怨,不要太多的指责,这是他的职业。教师永远都在尽心倾诉,不知疲倦的教诲,不厌其烦的指点,但他们也毕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家庭亲情、有柴米油盐、有养老抚幼、有入学入托、有生病住院、有退休退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有无法满足每个人欲望的时候。
    假如偶然在公园、在商场、在马路、在饭店……不期而遇,他们已经日益清癯、削瘦、苍老,衣着已不再光鲜,已越来越邋遢、佝偻、跼脊,已不修边幅、踽踽而行、步履蹒跚。但他们也曾经有过伟岸挺拔的腰杆,风流倜傥的气度,刚正不阿的秉性,潇洒飞扬的谈吐,令人肃然起敬的学识。只要不是选择性遗忘,有谁会计较曾经的师生的故事呢?只要我们仍共同沐浴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观、豁达,品味亲情给予的平凡、恬静,又有谁会为过往的小事计较而烦恼呢?
 

(七)互动仍将继续

    离征文截稿的日子越来越近,需要记叙的仍有许多。但学校——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许多人和事依稀犹在眼前,许多张熟悉的面孔不断在我脑海回荡。来不及一一地去感谢他们在学校曾给与我的照顾、信任、理解和支持,即使我离开学校的日子里,经常也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经验和教诲,汲取人生宝贵的营养,以不断修正、改变我自己。
    我曾经做过班主任的财会四班、财会七班、财会二十六班的全体同学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支持和谅解,给予我和他们相处的快乐时光;感谢我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期间全体团委会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曾经任课的物价三班等班级同学的支持和理解。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已到了奔五、奔六的年龄,学校曾经是我们相逢、相识、相知的平台。那些往事会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伴随我们永远、永远。信息时代为我们建立了信息、微信和网络平台,正是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又似曾相逢。经常地交流使彼此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知识的、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的、工作的,许多都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使我们彼此能感到亲切、亲近,缩短了时空间的距离,那些曾经困扰我们交流的住宿、交通、吃饭等诸多问题已随着科技的进步迎刃而解。个人交流、群体互动更加方便、快捷。社会的发展使个人的进步更趋同步,地球村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给我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生活环境和超出我们想象的时空,使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来实现互动、互通。我们未来平凡、平静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