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母校建校40周年。应该说,母校与改革开放同步,一路走来,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母校也从一个省商业厅主管的中专学校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专院校。作为毕业28年的老校友,我为母校的繁荣进步而感到由衷地自豪。看着母校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伟业,我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得一首诗:“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母校正占尽物华,教育和培养的一批批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各行各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贡献着财贸人的智慧,我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成为教育界不可或缺、影响越来越大的大专院校。
我是88级计划统计专业毕业生。和大多数的农家子弟一样,希望通过高考,步入大中专学校的殿堂,在那里获取知识,汲取成长的力量,藉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八十年代末期,正是经济社会向纵深改革的关键时期。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始迈出艰难的步伐。与此相伴,“计划”这个字眼,再不像以前那样风光和起眼了,而我所学的专业却与“计划”密不可分。上大学、上中专的人都希望自己毕业能有个好的去处,能顺利地分配到自己心仪神往的单位。我和众多的学子一样,也希望有一个好的归宿。刚入学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专业的优劣,我们那个时代,无论什么专业,国家都能做到应分尽分,不存在找不到工作、无法就业的问题。而在学校的两年学习生活,事后印证,我的各种考虑多余了,两年学校生活,两年青春岁月,学校老师们带给我的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丰富,汲取的力量更强大,毕业28年来,我始终未敢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学校团委的翟雁冰老师,学生科郭育蓬老师,班主任段广健、王永林老师,还有和我们亦师亦友的张建斌老师等。
“敬业爱生,尚德育人”。正是这种教风,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如果不是老师们的这种教风,短短两年,我就有可能成为只知死啃书本的“书呆子”,还钻在“计划”里无法转身;如果不是这种教风,我的思维就望不见辽阔的天空,拘囿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如果不是这种教风,我就感受不到奋勇向前的力量,就读书而读书。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偏爱写作,梦想当一名作家。中学的老师说这是不务正业,高考的压力,也使自己对这一“钟爱”忍痛放弃,而在母校的两年,当我设想成立“地平线”文学社的时候,王永林老师给予我最大的肯定和支持。那时候激光打印才刚刚起步,现代的打印技术还在襁褓之中,文学社印刷的只能是油印小报,而油印机班里没有,团委和学生科就无偿让我们使用他们的油印机,还提供蜡板。王永林老师在班费里挤出一点钱支持我们购买油印小报需要的纸张。当我们文学社把一期期自己印刷的“报纸”送到各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理想起航了。也正是两年文学社的创办,我的写作梦想再一次放飞,也成为我事业一步一个台阶的“翅膀”。毕业报到时,正是自己发表文章的一篇篇复印件,填写报到表时的“一手好字”,还有一个月临时借用的“考察”,让当时还主管大中专学生分配的县计划委员会把自己留在了计委机关。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客送礼蔓延开来,当计委负责报到的同志说不付工资,自己解决食宿,在机关临时工作一个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一个月中,每天我第一个到单位,主动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好,把整个楼道墩一遍,遇到自己认为能“拿下”的材料,主动要求科长交给自己去完成,就当自己还在母校的学生会,自己是学生,对方是团委和学生科的老师,没有半点胆怯,更无丝毫懒惰,就这样在没有送一支烟,喝一杯酒的情况下,一个月后,我留在了当时好多人向往、想去而去不了的计委,我由衷地感谢当时的计委主任康雨春,也感谢母校老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注重学生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我后来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正县级领导干部,也得益于自己甘于吃苦,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
2007年的时候,我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集《围绕王小波》,同时被山西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初步实现了自己儿时的“作家梦”。拿到省作协证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财校创办的“地平线”文学社,也又一次想到了我的老师们。
2009年10月,在一些热心同学的组织下,我们班举办了“祖国华诞60年,计三毕业19周年聚会”。我们租了一辆大轿车,所有聚会的同学都回到了母校,走在熟悉的林荫小路上,走进我们生活起居嬉闹的宿舍,走过经常借书还书的图书馆,我们感慨万千,感叹韶华已逝,感叹人生易老,也感叹我们的感恩不够。在学校校区的教师家属院里,郭育蓬老师叫我在他的家里吃过饭,改善生活的那份惬意历历在目;在依旧是篮球场的球场上翟雁冰老师和我们一起打过球,你拼我抢淋漓酣畅的比赛好像还在进行着。只是校门外那一排排商业店铺不见了,距此,步行2里路外太榆路旁的小饭店也不见了,张建斌老师和我们几个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周末经常在那里,不分老师学生,大呼喊叫地喝的酩酊大醉。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了,临建的酒馆不见了,但老师和我们真诚的笑声、青春的爽朗依然飘荡在那里,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从母校毕业28年了,回头眺望母校,打开记忆的闸门,影响最深的不是老师们给予我的知识,时代的变迁,工作与专业的不对口,那些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一直让自己受益无穷。
打开记忆的闸门,记忆最深的是老师们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是母校“敬业爱生,尚德育人”这种教风,从灵魂深处塑造我们,从情感世界温暖我们,从综合能力锤炼我们。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为母校的教风点赞,也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们也如我们好好享受这种教育,受益于这种教育。
母校40岁了,人生四十正壮年,母校四十重出发。再一次祝亲爱的母校生日快乐!